导师带赚钱一对一有赚的吗

“自己人”调“自己事”——纳雍“商人治商”巧解千千结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导师带赚钱一对一有赚的吗 > 新闻动态 > “自己人”调“自己事”——纳雍“商人治商”巧解千千结


“自己人”调“自己事”——纳雍“商人治商”巧解千千结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19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46

日前,纳雍县工商联调解中心的圆桌旁,几位企业代表正低声交谈。桌上没有“原告”“被告”的字牌,取而代之的是“甲方”“乙方”。

调解员先听双方陈述,再把行业惯例与法律条款逐一摆开。一个原本可能旷日持久的合同纠纷,就在几天之内达成一致——节省诉讼成本,也避免了工程停滞。

这样的场景,在纳雍县已不鲜见。地处山高路远、村寨分散的纳雍县,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商事往来频繁,随之而来的合同履约、供销不畅、政企摩擦等新型矛盾纠纷也层出不穷。为了破解这一难题,纳雍县法院与县工商联联合探索“商人治商”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,让懂行规、说行话的商界人士参与调解,把矛盾化解在源头,降低企业诉讼成本,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工作现场

建强队伍 让懂行人解行事

纳雍县“商人治商”机制的核心,是一支由九名专职调解员组成的专业队伍。他们来自商界、律所、政协等不同领域,既有深厚的法律素养,又熟悉本地的产业链条和商业规则。他们是连接法律与行业的“桥梁”,也是解决商事纠纷的“自己人”。

自2020年起,纳雍县法院与县工商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,调解员通过个人自荐、群众推荐和组织举荐产生,并经过工商联登记考察和法院政审培训后正式聘任,确保队伍的专业性与公信力并重。

为了持续提升调解水平,法院和工商联制定了《特邀调解员、特邀调解组织管理办法(试行)》,通过建强激励机制、发放工作手册、“一对一”培训、庭审旁听、个案指导等方式,持续强化调解员的专业能力。

“调解这事,行家一出手,双方都容易接受。”一名调解员介绍,此前,某桥梁建设集团与某重工集团的合同纠纷案,争议金额200余万元。调解员先单独约谈双方,厘清争议焦点,再结合行业情况提出可行方案,几天之内双方达成协议,为企业节省1.2万元诉讼费,也避免了工程延期。

工作现场

优化流程 调解无处不在

走进纳雍县工商联调解中心,圆桌的布置让人印象深刻——去掉了诉讼对立色彩,增加了协商氛围。这样的细节变化,让调解更容易进入实质。

目前,“商人治商”机制已建立了多样化调解模式——

桌面调解。在调解中心面对面摆事实、讲道理。截至目前,已有1.2万余起纠纷通过圆桌协商解决。

远程调解。在法院、法庭及调解中心设立15个视频调解室,一方不便到场时,调解员即可“屏对屏”连线,当场确认协议或申请司法确认,已完成1.1万余起。

流动调解。对涉及土地、财产损害等需现场勘验的纠纷,调解员携卷宗下乡入村,实地查勘、现场调处。截至目前已达321起。

张家湾镇的一个中药材种植纠纷,最终就是在田间地头解决的。修路施工损毁了药材,村民与施工方争执不下。调解员实地丈量损毁面积,组织双方当场协商,最终争取到20.7万元补偿。

无论是在圆桌旁、视频端,还是田间地头,纳雍调解员都在用最短时间、最低成本,打通纠纷解决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工作现场

源头化解 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

在纳雍县,“诉前调解 司法确认”已成为化解民商事纠纷的重要模式。法院在收到诉状后,会先征询当事人意愿,符合条件的案件分流至调解中心。

调解程序开始后,调解员会单独或同时约见各方当事人,归纳总结争议焦点,提出解决建议。协议达成后,当事人可在30日内申请司法确认,赋予协议法律效力;若调解不成,案件则直接进入诉讼程序。此外,调解员还会通过回访,跟进协议履行情况,防止矛盾反弹。

“行家解行事”,让许多纠纷无需进入庭审环节,不仅提升了司法效率,也有效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。

近年来,纳雍县民商事收案数持续下降,调解方案常以盘活资金为原则,帮助企业减轻资金压力,加快资金流转。截至目前,该机制已成功化解政商纠纷130余起,集中调解房地产领域纠纷560余起,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注入了新动能,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景雄

一审 何永利

二审 田洋

三审 孙晓蓉



下一篇:没有了